【阅读提示:本周本订阅号推出“白酒”专题,七篇文章讲解白酒板块,欢迎持续关注。下周将推出“非白酒”专题,敬请期待。】
白酒赛道一直备受关注。白酒赛道的好,有一些共性因素:如供给侧许可经营,技术更迭慢、轻资产运营,需求侧具有成瘾性和社交属性,需求稳定,百年品牌屡见不鲜;如产品不易变质,可以远距离运输,不必担心库存贬值,企业没有倾销压力,市场竞争有序;如水质、土质、酿造工艺、人文典故等让白酒品牌充分个性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卷不激烈,非龙头和低管理也有生存空间。
但与此同时,不同的白酒品牌也存在一些实质性差异,如中高端白酒具有很强的礼品属性,中低端白酒则具有较强的快消品特征,所谓“高端酒卖基因,低端酒卖价格”,同为白酒,逻辑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谈谈中低端白酒的赛道逻辑。
低端白酒市场的基本面
就市场整体而言,白酒产业并不值得期待。随着人口拐点的来临和民众健康意识提升,适度饮酒、健康饮酒渐成主流,啤酒、葡萄酒、保健酒和果酒等低度酒市场需求增加,白酒消费需求下降,传导至生产端,便是白酒产量快速萎缩。
2020年,国内白酒产量741万千升,较2016年缩水45.4%。与此同时,白酒提价效应也并不明显,以2012年2月为基点100,2021年9月的全国白酒批发价格指数仅为107.92,年均增速仅为0.8%。
白酒产业整体萎缩的背后,是白酒品牌加速分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中高端白酒前景向好,逆流而上;中低端白酒总量萎缩,存量市场陷入厮杀混战之中,龙头企业凭借渠道和品牌收割市场,中小酒企举步维艰。
以价格区分,中低端白酒多指低于50元/500ml的白酒,其中低端白酒价位多在20元/500ml以内,以光瓶酒(没有包装盒,以节约成本)为主。在这个价格带,潜在消费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消费受成瘾性驱动,以自饮为主(以牛栏山二锅头为例,消费者自饮占比约为70%),看重酒精的感官刺激,品牌加成力有限,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也低。数据显示,低端白酒CR3集中度仅为12%,而高端、次高端白酒的CR3集中度分别为95%和49%,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