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领域近年来成为资本的风口。在10月2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BioBay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来自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行业企业,从政策法规、临床研究以及投资并购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的前景。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医疗生态供给侧的核心资源,在技术更迭下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包括BioBay在内的国内生物医疗产业园区都在打造像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那样的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地。
国内企业深度聚焦前沿技术
在本届大会上,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创新医疗器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包括沛嘉医疗、汇禾医疗和同心医疗在内的多家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分享了他们在临床研究和产品商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尽管中国医疗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本土企业占有率明显不足,发展本土化医疗创新器械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与会人士表示,在高端医疗器械的变革关口,中国需要深度聚焦前沿,从生命科学源头寻找未见技术,让技术创新成就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汇禾医疗CEO林林表示:“和美国一样,中国医疗创新企业也开始从’车库’创业走向GMP车间,近几年来上游工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也给下游的心脏器械带来很大的促动作用。但是中国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需要经历很长的平台期,商业保险等各方面政策也尚待完善。”
今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完成汇禾医疗研发的经血管三尖瓣修复系统K-Clip临床试验的首例植入,标志着国产三尖瓣介入器械研究正式迈入临床阶段,也有望填补我国经导管二尖瓣和三尖瓣介入治疗(TMTT)器械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