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原标题:3元涪陵榨菜背后的百亿帝国:负债1亿差点破产,今股价暴涨200%
在拼多多因低价商品饱受诟病之时,另一款低价的产品却毫无争议地撑起了一个百亿帝国。
你很难想象,一包售价低廉(0.9元~3元)的涪陵榨菜竟撑起了230多亿元的市值。除此之外,公司业绩喜人。7月27日晚,涪陵榨菜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77.52%,扣除非净利润涨幅更是高达81.89%;营业收入破10亿元,同比增长34.11%。
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5.2亿元,增长35.6%;净利润为4.14亿元,增长61%。
在二级市场上,涪陵被投资机构称作“榨菜中的茅台”,表现亮眼。
截至8月1日收盘,涪陵榨菜报价每股30.04元,公司总市值为237.12亿元。自2017年6月2日最低价9.93元以来,13个月期间,公司股价涨幅更是超过200%,打败了A股市场99%的上市公司。
而其背后的掌门人,涪陵榨菜集团董事长周斌全,2018年身家也近4亿元。身家两年翻两番。
从负债1.75亿元到扭亏为盈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举行的世界腌菜评比会上,涪陵榨菜、欧洲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被同列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与如今“酱菜第一股”不同,涪陵榨菜集团曾一直在亏损的边缘,甚至险些破产。1999年年底,涪陵榨菜集团负债高达1.75亿元,潜亏挂账4400万元,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曾在《重庆商报》中介绍:“当时公司有 20 多家工厂,但全是落后的手工式作坊,生产技术严重滞后。工厂要养活 4000 多名工人,而年产量却不到两万吨,一年的销售额不足 1 亿元。”
2000年,涪陵榨菜集团迎来了新掌门人周斌全。入主涪陵时,周斌全曾下定决心,“把涪陵榨菜的金字招牌送上资本市场”。虽然这个想法在外人看来非常不切实际。
然而,就在此时,涪陵榨菜集团迎来了发展机遇——库区移民,即三峡蓄水时的拆迁工程。因涪陵榨菜集团厂房多位于长江边上,而三峡175米蓄水后,工厂将被完全淹没。所以,涪陵集团获得了1.4亿元的移民迁建资金。借助这笔钱,周斌全开始了工业化榨菜改革。
榨菜生产过程中,脱盐和剂量包装最难。为了达到国际上的脱盐标准,实验室里,技工们曾做了1000余次试验。在达标方面,涪陵掌门人周斌全也很严苛。据华商韬略了解,2000年,某分厂的一批榨菜盐分超标。当时,有员工建议,“降价、实行内部处理,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周斌全的决定却是:禁止出厂,全部销毁。作为处罚,相关责任人全额赔偿,该分厂厂长职务被免。
同时,光有钱不行,还需要找自动化生产线。而那时的中国,却没有什么人会处理酱菜的自动化生产。周斌全曾在国内找了4价食品机械制造商来研究对策,但最后总共们都摇着头走了。
此路不通,涪陵集团将目光放到了国外。2002 年,涪陵榨菜集团投入 340 多万美元,从德国引进了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全新的淘洗机、切分机、筛分机、杀菌机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把 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
通过新建现代化生产线,新创榨菜品种,涪陵榨菜改革第一年即扭亏为盈。2001年销售额1.5亿元,2002年销售额2.2亿元。
改股上市
涪陵以榨菜盛名。2000年,重庆涪陵区有约300家大大小小的榨菜厂,竞争十分激励。工业化榨菜改革让涪陵榨菜集团产量翻倍增加,但与此同时,如何让产品售卖到更远的地方,是摆在集团管理层面前的难题。
赵平曾在接受《重庆商报》的采访时说,“我们意识到,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要让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乌江牌’榨菜。”为此,涪陵榨菜集团邀请了全国专业的品牌策划机构,为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和推广。对方给出了一个直白的建议——上央视。
上央视耗资价格不菲,且风险不小。《新闻联播》之后的广告时段更是商家必争之地。据了解,2006年的价格已让人咋舌:每个单元(两个月)价格为700万元。涪陵集团买下了4个月的广告播放机会。董事长周斌全日后曾在媒体中说:“在1400万元支票上签字时,自己的心怦怦乱跳。”
于是,在2006年之后的两年期间,新闻联播之后总会出现一幅广告画面:张铁林拿着“乌江牌”涪陵榨菜,用皇帝腔慢慢说道:“乌江榨菜,我爷爷的爷爷都说好!”
投放广告的同时,涪陵建立起了密集的销售网络。据《重庆商报》了解,2012年,“乌江牌”涪陵榨菜在全国设立了33个销售公司,经销点遍布全国近300个城市。产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从2000年到2012年,“乌江牌”榨菜美年以两位数的增幅迅速增长。
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周斌全的“上市梦”渐渐近了。
传统企业要上市募集资金,需要有令投资者信服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而榨菜作为农产品,行业利润率约为5%~6%。相较于其他优质股,这样的利润率显然不够好看。于是,周斌全下定决心做了两件事:一是提价;二是增加榨菜的附加值。
也许是“天遂人意”。2008年,由于冰雪灾害,青菜头整体减产30%。涪陵榨菜借此契机,提价23%。同年,涪陵榨菜集团正式改为股份制公司。
之后,为精兵简政,周斌全将涪陵榨菜集团100种产品砍掉80%,仅留下赚钱的20余种,减轻管理成本。2010 年 11 月 23 日,涪陵榨菜正式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募集资金 5 个多亿。
扩张遇到拦路虎
上市后,涪陵集团想用多元化思维扩张规模。
涪陵榨菜半年报显示,涪陵榨菜的营收构成中,榨菜占比84.12%,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海带丝、萝卜等其他佐餐开胃菜占比仅为8%。涪陵榨菜在2017年年报中显示,原材料不足或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引致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涪陵榨菜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重庆市涪陵区青菜头。如果在青菜头生长期间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及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原材料种植面积减少,青菜头供给减少,公司将面临因原材料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或许公司早已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产品风险很高。因此,涪陵榨菜集团试图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打破天花板。然而,涪陵集团在2015年以1.3亿元收购了四川惠通食业有限公司之后,其此后三次收购再也没能成功过。
2016年,涪陵榨菜宣布收购国内某调味品生产企业90%以上股权,但筹备了两个半月均已终止收购结束;2017年,涪陵榨菜表示要收购一家东北大酱企业,但也已失败告终。
#p#副标题#e#
最新的一次收购发生在2017年末。彼时,涪陵榨菜称要收购四川味之浓和四川恒星100%股份。据了解,四川恒星主营业务为豆制品(发酵性豆制品)和豆瓣酱等调味品,四川味之浓主营业务则为家用酱类产品、烹鱼调料及火锅底料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涪陵榨菜曾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可以完善公司产品系列,从较单一的榨菜、泡菜等佐餐开胃菜迅速完成豆瓣酱等川菜调味品涵盖等,使公司产业链得到拓展延伸。
2018年3月,因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近四个月的涪陵榨菜宣告重组失败并复牌。
涪陵方表示,鉴于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宜的现实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标的企业在解决同业竞争的方式上,无法与其关联单位所有股东达成一致,导致并购后无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
不过幸运的是,与以往重组失败后复牌的多数公司不同,涪陵榨菜复牌后首日反而获得收盘涨停。次日,其股价报收19.3元/股,创出自2010年11月23日上市以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