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内容平台的商业化变现之路,无论是由内容起家做电商,抑或是从传统电商形态转型为内容电商平台,在寸土寸金的存量时代里,平台、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理性时代”。
 
成立8年的小红书也是如此。走过“七年之痒”,小红书再遭质疑。近日,一些网友发帖吐槽部分小红书博主使用滤镜过度美化景点,“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巨大。10月17日,小红书通过微信公众号回应致歉,并表示将推出“踩坑榜”等产品。
 
 
 
除了眼前的“近忧”,还有充满不确定的“远虑”。不久前,援引市场消息,小红书考虑将上市地点从美国转到中国香港,并进行规模至少5亿美元的香港IPO。尽管小红书方面回应称“暂无明确 IPO 计划”,但钟声迟迟未响之下,焦虑始终存在。
 
当滤镜、尬吹与炫耀,曾经风靡一时的“种草经济”成了消费主义陷阱,吐槽与被吐槽的声音在这个内容种草社区不断涌现。
 
与创始人瞿芳畅想的“现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一理想状态相比,小红书似乎渐行渐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以“社区”为形态的内容平台里,小红书已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各大内容平台渴求的“UGC种草内容创作生态”正是小红书最大的优势。
 
如何将优势效应放大?这是小红书待解的难题。它缺少的从来不是变现的渠道,而是能支撑起内容生产变现的能力。
 
 
 
因戏曲演员的职业天性,陈越与朋友经常会关注最新的消费与流行趋势。五年前,她开始使用小红书,源于朋友的一次安利。“小红书的分享都是真情实感。”她告诉财经无忌,作为素人,即便是评论不多,但互动感很好。
 
但如今,这样纯粹的“分享感”似乎正在消逝。在财经无忌接触的多位小红书忠实用户中,他们所传递的一致信息是——小红书的商业色彩正变得日益浓厚。用户阿青告诉财经无忌,以前她会看看美妆类笔记,现在“菜谱”成了她唯一使用小红书的原因。“我太忙了,看菜谱视频需要暂停,小红书的图文笔记更方便。”阿青这样形容小红书的优势。
 
 
 
(图源:受访者关注的美食博主)
 
在由近70万用户组成的“豆瓣鹅组”里,小红书同样成了豆友们日常热议的对象。一位用户这样形容小红书目前的内容氛围:“东西都是不买后悔,餐厅都是好吃到流泪,景点都是超级出片。”
 
在这一得到了近5000人点赞的留言里,还包括有“不知道相信什么”“测评贴都是广告贴”“卸载了”等一些负面评价。当然,更多的情绪是一种“爱恨交加”。此前,香颂资本沈萌曾向《投资者网》表示:“其(小红书)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实际上业务和业绩模式仍然‘传统’。”
 
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自2013年创办以来,小红书的最新融资成绩停留在了2018年。
 
逃离小红书的,不仅有用户,还有支撑起小红书内容生态的博主。近日,因小红书展开“断外链,严厉打击软广类笔记”,一大批中腰部KOL遭封号或收入中断。大规模的内容整顿对于小红书来说,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时间拨回2019年,小红书曾动刀内容社区,升级原有的“品牌合作人“制度,提高KOL品牌推广合作的准入门槛,并引发了大规模的“KOL清理”风波。有媒体这样形容:全网的“青青草原”成了“站满KOL的跳楼天台”。

dawei

【声明】:嘉兴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