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面对用户画像、大数据杀熟、算法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实施。作为中国首部指向个人数据保护的立法,该法对普通个人和整个数字经济产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经济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变得平民化,个人信息的大面积采集和处理,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该法首次提出了个人敏感信息、公益诉讼等新的司法概念,并针对用户画像、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问题做出规范。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业务中心总监高楠对记者表示,法律的导向是,在面对自动化决策、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时,赋予个人知情权和选择退出的权利,同时,肯定这些技术和企业在商业环境中的价值。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际红表示,从企事业单位角度来看,法律为了促进合规、阻却违法,制定了严厉的举措,力度堪比欧盟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企业应提前布局合规,防范法律风险。
 
法律规范了什么
 
与《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有所区别,《个人信息保护法》侧重保护个人信息,监管对象是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和受托人。简单说,如果医院收集和处理病人的病例数据,医院就是处理者,服务医院的数据技术供应商就是受托人。所谓个人信息的处理,包含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的完整周期。
 
从内容上看,法律对个人信息的范围作出了界定、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及保护、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的处理,以及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法律还规范了个人数据的跨境,借鉴国外立法经验,设定了域外适用原则。
 
高楠表示,在中央层面,明确了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在地方层面,明确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责。但是,关于监管机构的职责,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厘清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明确。
 
陈际红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国内首次将个人信息分类成敏感和非敏感个人信息。法律上看,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相对来说,个人姓名、职称等属于非敏感个人信息。

dawei

【声明】:嘉兴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