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沙发、一个茶几、一台投影设备,再加点简单的装饰,一个狭小的房间就能立马变成私人影院。在各大城市,这样的小型电影放映场所几乎随处可见。
私人影院又称点播影院。早年的点播影院因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盗播盗版等问题而饱受诟病。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大力规范点播影院发展。但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地点播影院在内容版权、品牌形象、运营规范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试点已两年
根据2018年3月施行的《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管理规定》,点播影院是指在电影院和流动放映活动场所之外,为观众观看自选影片提供放映服务经营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
点播院线则是由一定数量的点播影院组成,拥有一定数量影片的发行权,并对所辖点播影院的电影放映活动提供影片、实施运营管理的发行企业。
点播影院并非新鲜事物,但其真正迎来规范化发展,是近几年的事。
2019年5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开展点播影院、点播院线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稳步推进点播影院、点播院线发展,自2019年6月起,开展点播影院、点播院线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在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7省市进行。
此次试点的重要目的,是推动点播影院走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便是在试点省市,点播影院的发展,距离试点目标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低门槛
点播影院虽然名为影院,但相比投资动辄数千万元的传统电影院,点播影院的门槛要低得多。
“成本主要是房租和设备,房租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差别很大,除掉房租的成本大概15万元。我们开这家店,算上房租一共花了差不多35万,整体投资不算大。”武汉市东西湖区某点播影院老板张勤(化名)告诉记者。
由于开设门槛较低,点播影院在各地遍地开花。“竞争很激烈,我们这附近几乎一家挨着一家。”
按照点播影院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申请成立点播影院,应当明确隶属院线,并获得专项《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张勤告诉记者,目前新开的影院大多数已经加入点播院线,但依然存在不少不合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