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自己可把握的东西才最重要;只要抓住这一点,许多事情自然就变得简单些。
木木
券商依据“干支纪年”、“阴阳五行”的原理写研报,也算是另辟蹊径。
研报作者显然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1990年到2020年,30年的大跨度,把每年的“天干”、“地支”以及“干支”分别与当年市场走势“锚定”得清清楚楚,没点儿执着精神肯定不行。
虽然,把每年或者每月市场涨跌画成K线图,并一年年或者一月月地累积起来形成某种走势(俗曰“年K线图”或者“月K线图”),希望对市场未来方向产生某种指向作用的方法,市场中人天天都在用,但是,把市场走势与每年或者每月的“干支”甚至“五行”联系起来,意欲发现冥冥中某些更确定性的东西,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运行的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种突破性尝试吧。
如果赶一下时髦,就方法论而言,这种研判市场的方法大约也算是“大数据分析”——很前沿的研究。就其总体分析看,市场涨跌与“干支”、“五行”之间,似乎确实是藏了某种规律的。比如,“按天干对市场进行分类”,“全部下跌的年份为戊年、辛年”,“按地支对市场进行分类”,“全部上涨的年份为辰年、丑年、午年”等。
不过,作者显然并未穷尽其间的奥妙。比如,今年是辛丑年,天干为辛,地支为丑,今年的市场将何去何从,就颇费思量;再比如,去年是庚子年,天干为庚,地支为子,与“全部上涨”或者“全部下跌”的状态“十三不靠儿”,这就让投资者决策很是踌躇;还比如,明年是壬寅年,按照“干生支的年份全部上涨”的规律,明年市场应该挺好,但是按照“寅年全部下跌”的规律,明年市场肯定不行,投资者该如何取舍?
作者的另一个问题,显然是掌握的数据量太小,想要从小数据里挖出大结论,一是勉为其难,二是肯定出漏洞。俗话说“六十年一甲子”、或者“六十年一轮回”,现在仅仅凭借三十年的数据就想代表六十年的事情,并意图据此指导九十年的操作,多多少少有点儿不严肃。按照作者的结论,“丙、丁、己年”全部上涨,或者“巳、寅年”全部下跌,要想验证其准确性、准确率,大约非得观察、等待三两个甲子不行。中国股市刚刚“三十而立”,生长过程中是否存在这种规律,想要验证最少还得等上三十年。不如此,肯定就会让人指摘态度、方法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