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包含众多的细分技术类型,这些细分技术应用于各类场景中,提升了业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而这些细分技术的应用,往往因为太过专业而不被市场认知和理解。
为此,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与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科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科金”)联合推出《黑科技应用论》专题,通过推出系列细分前沿技术和应用解读报告,以期能够帮助市场了解细分技术及其应用场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和智能终端通过搭载生物识别技术,不断优化服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然而,面对“戴口罩”“零接触”的疫情常态化防护需求,以及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频频泄露的个人隐私风险,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逐渐“乏力”。
多模态生物识别凭借其准确度高、安全性强以及应用场景广的特点,正不断成为市场主流,被逐渐应用于金融、公安、出入境、安检以及教育等多个场景。
一、什么是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
从手机解锁、门禁考勤到结账付款,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简单来讲,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利用智能设备对人脸、虹膜、指纹、声纹和步态等人类固有生理特征及行为特征进行采集、分析,实现个体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
虽然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仍旧存在一定应用缺陷。比如,因为光线等因素,人脸识别精确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人脸伪造现象也频频发生;指纹在长期劳作中磨损、手指出汗,都将影响指纹识别的效果,同时指纹易复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虹膜识别的成本相对较高,且用户姿势不对、睫毛遮挡、佩戴隐形眼镜等导致虹膜识别的精确度受到影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这些单一生物识别技术更是遭受到了严重挑战。隐藏在口罩之后的人脸识别失效,戴了防护手套的指纹识别无法开锁,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为代表的单一生物识别技术面临应用困境。疫情进一步助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升级发展,生物识别不断从单一走向多模态化,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成为市场发展趋势。
表1:主要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
所谓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就是指融合或整合人类多种生物特征,利用不同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和各自独特的优势,并结合数据融合技术,使得认证和识别过程更加精准、安全,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