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造手机,全网哗然。
然而,当我们聚焦于吉利的科技化转型进程上,会发现造手机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罢了,吉利还有进军卫星、飞行汽车等领域的多重布局,令人咋舌。
而这些实际上都不足以让我们看清吉利向科技化转型的方向和野心,手机也好,飞行汽车也罢,只是吉利产品边界的开拓。科技化转型驱动下的吉利想要的,不仅仅只是做多几件新产品吧。
这一点,可以从广域铭岛Geega吉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布看出来。尽管声浪不如造手机的大,但是进军工业互联网或许才是吉利科技化转型这盘棋上最关键的落子之一。
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当前的整体形势下进一步来看吉利进军工业互联网的驱动力。
当前,做家电的美的、海尔,做零售的阿里、京东,做半导体显示的京东方,做工程机械的三一重工等等,都在向工业互联网进军,拥挤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个向科技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的共同方向。
那么,在这种共识之下,工业互联网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地吸引中国企业接连涌入,其内核是什么?
工业互联网之下的制度创新
对此,我们可以一步步来解析一下工业互联网这个热词。
自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工业互联网就持续保持着迭代和进化,并面向市场呈现了很多窗口期。因而,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不管是否与工业制造业相关联,都在进入这个领域。
简单来看两个案例。
京东的工业互联网之路是从零售端切入的。京东工业品承接京东的B2B工业品采购市场,并以此为支撑,逐步向更上游的供应链、智能制造等模块推进。
京东方的工业互联网之路则是从产品端切入的。作为半导体显示的领军企业,京东方本身就具备有较为完备的制造体系,能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丰富的业务场景,可结合前沿技术研究迅速打通工业互联网体系。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接连涌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工业派”,他们脱胎于制造业,有着浓厚的制造基因,熟悉工业流程和场景,更侧重工业装备、制造设备、机械厂房等“重”板块的升级。二是“互联网派”,起步于互联网服务平台,具备更强的IT属性,侧重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前者的代表如吉利、京东方、三一重工、富士康等,后者的代表则是阿里、京东、百度等。两派之间,殊途同归,最终也都致力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改造以及工业相关的互联互通。
以广域铭岛为例,在该平台已正式发布,《智能相对论》也了解到,吉利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工业领域提出五大解决方案,分别为:工厂数字化、数字化运营、C2M柔性定制、智慧出行、双碳管理。
简单来看,从智能制造到数字平台,从企业运营到车间生产,从硬件到软件,吉利工业互联网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盘。而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业务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