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用户对于固态硬盘这种专业存储产品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容量、速度这些使用表现,对于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成本构成等的认知实际并不深,因此在选购上难免会陷入误区,更会落入商家的“糖衣炮弹”买了虚有其表的产品。
今天我们就以aigo国民好物来解析固态硬盘的核心构造。一块固态硬盘的性能与定位往往要看它的配置,如颗粒、主控、协议等等。和手机一样,高端旗舰定位的固态硬盘,在参数配置方面大多数都是采用了目前主流厂商的零部件,比如镁光TLC、群联的主控等等。
那么颗粒、主控、协议这些配置的选材用料,真的会直接影响一块固态硬盘本身的性能和品质吗?咱们就以我手中的aigo固态硬盘P3000和P7000两款产品,从配置方面详细解读一下用料的讲究和影响。
先谈颗粒:Q LC 、S LC 、M LC 、T LC 有什么区别
固态硬盘的颗粒,是负责容量和传输的介质,颗粒基本占据了整个硬盘内部70%左右的空间,你可以理解为放置文件的货架。颗粒又细分为QLC、SLC、MLC和TLC几种,从下面这张图可以大致看懂它们之间的区别。
QLC指的是四层式存储单元,这种存储单元密度比较高,成本是最低的一种。这种颗粒的优势是可以将容量做的更大,但它也有天生的弊病,那便是使用寿命较短,不如其他种类的颗粒可用周期长。
以此类推,使用寿命最长且成本最高的是SLC,它主要被应用于企业高端产品中。其次是MLC,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MLC也是相对高端的颗粒种类。目前比较主流的仍是TLC,TLC更适合家用,性价比最高,像aigo固态硬盘P3000、P7000,都采用了镁光TLC。不同的是P3000是aigo向镁光采购原厂晶圆,后续进行封装及测试,而P7000则直接使用镁光原厂TLC。